钉钉投屏电视-seagate

nw336
2023年4月3日发(作者:history go)

第20卷第2期 矿 产 与 地 质Vol.20,No.2

2006年4月MINERALRESOURCESANDGEOLOGYApr.,2006

青海省大柴旦青龙沟金矿床地质

特征、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¹

林文山,范照雄,贺领兄

(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,青海平安810600)

摘 要:根据野外实际地质资料及室内研究工作,对青龙沟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、成矿机理及找矿标

志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归纳。深入地阐述了东矿区和西矿区的金矿化带及矿体特征,明确了找矿标志和找

矿方向。研究认为,该矿床的成因类型应属于中-低温热液构造破碎带型金矿床,应向该矿区的NW和

SE

方向加强深部找矿的力度。

关键词:金矿床;找矿方向;矿床地质特征;找矿标志

中图分类号:P618.51 文献标识码:A 文章编号:1001-5663(2006)02-0122-06

青龙沟金矿床位于柴大木盆地北缘赛什腾山南

东段青龙滩一带,与矿区南及南东侧的青龙滩含铜黄

铁矿矿床和滩间山大型金矿床相毗邻。矿区的大地构

造位置处于柴北缘裂陷造山带与欧龙布鲁克断隆花

岗变质杂岩带交结部位的构造断块中,矿体主要产于

柴北缘深大断裂旁侧的万洞沟群下岩组,是受区域

NW向大型韧-脆性断裂活动所派生的次一级构造

所控制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。

1 区域地质背景概况

区内主要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达肯大板群

(pt1d)、万洞沟群(pt2w)、滩间山群(O-St),这些地层

总体呈

NW

SE

向条带状展布。万洞沟群由一套泥

质—硅质—镁质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形成的绿片岩

相浅变质岩系组成;滩间山群为一套典型裂陷槽海相

火山—沉积岩系组成;达肯大板群为角闪岩相深变质

岩系(图1)。

柴北带内NW向的区域性断裂构造是本区深层

切割的大型控岩构造,如

F3,它经历了伸展、挤压、推

覆和左行走滑等多期、多阶段活动,基本控制了区内

地层自北东部往南西部由老而新组成的叠瓦状构造

层(带)的分布格局,并构成滩间山—万洞沟

NW

向展

布的复式向斜形式的褶皱—断裂构造系统。本区断裂

构造十分发育,以

NW

向层间断裂为主,次为

NE

近EW向切层断裂。

区内岩浆岩发育。侵入岩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均

有产出,以中酸性、酸性岩为主,中性岩次之,基性、超

基性岩较少。多为岩株状,亦见脉状产出者。侵入时

代以华力西期为主,加里东期次之,印支期微弱;侵入

强度北西部弱,南东部强;空间上受深大断裂和主干

断裂构造的控制。喷出岩以加里东期火山岩为主,组

成滩间山群的主体。

从矿产在区域上的展布来看,柴北缘为一金、铜、

铅、锌成矿带。现已发现的金矿床多大产于万洞沟群

中,如滩间山和青龙沟金矿床;其次,则产于滩间山群

中,如红柳沟金矿床。而铜、铅、锌、铁等金属矿多赋存

于滩间山群中,如著名锡铁山铅-锌矿床、青龙滩含铜

黄铁矿矿床(图2)。

2 矿区地质

2.1 矿区地质特征

矿区内出露地层较为简单,主要为万洞沟群的绿

片岩相浅变质岩系,次为滩间山群的变砂岩-大理岩

组(

O

-

Sta)和安山岩凝灰岩组(

O

-

Stb),山边及沟谷中

122

¹收稿日期:2005-09-21 作者简介:林文山(1966-),男,青海省互助县人,高级工程师,主要从事地勘管理及野外地质找矿工作。

图1 青龙沟金矿床区域地质略图

Fig

.1

RegionalgeologicalsketchoftheQinglonggougolddeposit

Q-第四系 Pt

1

db-达肯大坂群b岩组:斜长片麻岩、黑云石英片岩夹透辉石大理岩 Pt

2

wa-万洞沟群a岩组:灰黄白云质大理岩夹灰黑色绢

云千枚岩 Pt

2

wb-万洞沟群b岩组:上部灰黑色碳质绢云千枚岩夹二云石英片岩、云母片岩、石英岩,下部见一层薄层状条带状、青灰色糖粒

状大理岩夹绢云石英片岩 O-Sta-滩间山群变砂岩、大理岩组 O-Stb-滩间山群变安山岩、凝灰岩组 O-Stc-滩间山群砾岩组 O-Ste-滩

间山群变砂岩组

Dm1-泥盆系牦牛山组一岩段:上部岩屑长石砂岩夹砾岩,中部长石砂岩、长石石英砂岩,下部安山岩、细砂岩、砂岩 PCc

4

-

斜长环斑花岗岩 Db

3

-闪长玢岩 Mb

3

-辉长岩 2b

3

-超基性岩 C-花岗岩脉 D-闪长岩脉 1-实测地质界线 2-实测逆断层及编号 3

-实测性质不明断层 4-层理产状 5-片麻理产状 6-青龙沟金矿床 7-青龙滩含铜黄铁矿矿床

有第四系分布(图3)。万洞沟群的岩性与区域上岩性

组合一致,分上下两个岩组:下岩组(pt2wa)为一套灰

—灰白色中—厚层状和薄层状含碳硅化白云石大理

岩夹少量绢云母片岩、钙质石英片岩,通称为万洞沟

群大理岩组;上岩组(

Pt2wb)由一套灰黑色碳质绢云

千枚岩或“斑点状”碳质绢云千枚岩夹白云母钙质片

岩、绿泥绢云千枚岩、绢云石英片岩、片理化大理岩透

镜体组成,通称为万洞沟群千枚岩—片岩组。矿区内

褶皱和断裂发育。

褶皱有青龙沟次级背斜和向斜。位于NW向展布

的青龙沟复式向斜构造西南翼,为滩间山复式向斜的

西延部分,其中部被青龙滩所截,矿区内只出露西南

部的次级背斜和向斜南东段。次级背斜的轴向呈NW

(330°)—

SE

(150°),出露长度为2.3

km

,两端被第四

系覆盖,轴面产状为55°∠70°,枢纽产状为155°∠25°,

褶皱呈紧闭形,形态较完整,北东翼较缓,产状为93°

∠42°;南西翼较陡,产状为252°∠68°。次级背斜的核

部由万洞沟群下岩组组成,两翼为万洞沟群上岩组,

构成矿区中部的次级倒转背斜,两侧发育对应的次级

向斜(图4),次级背斜两翼所形成的层间滑脱构造破

碎蚀变带是矿区的主要控矿和容矿构造,是金矿体的

主要赋矿空间(图3)。

矿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,主要有

NW

(

NNW

)向、

EW

向和

NE

向三组。其中,

NW

向断裂组是区内主

体构造,控制着各类侵入岩(脉)及金矿(化)体的展

布。近EW向和NE向断裂则多切割NW向断裂,属成

矿期后破矿断裂。

NW向断裂组是区域性大断裂所派生或相协调

的层间韧性或走滑断裂,出露数量众多,且规模大小

不等,走向为330°~350°,倾角为65°~80°,其特点是

123

图2 紫北缘中西段金、铜、铅、锌矿床(点)分布略图

Fig.2 DistributionSketchofgold,copper,lead,

zincdeposit(spot)inmidwestofZibeiyuan

ARF-阿尔金断裂 NCF-宗务隆带(C-P) ZW-柴北缘断裂

EL

-欧龙布鲁克带

CB

-柴北带(

O3

) 1-

SEDEX

型铅-锌矿

2-热液脉状铅-锌矿 3-斑岩型铜矿 4-石英脉型金矿 5-

区域性深大断裂(虚线为推测者) 6-区域大断裂(虚线为推测者)

7-省界

规模大、延伸远,并沿走向有分枝复合的现象,均为压

扭性的逆冲断裂,在断裂两侧形成明显的蚀变褪色带

和片理化带。该组断裂不仅是区内主要控岩断裂,亦

是最主要的控矿断裂,如F1、F2。

EW

NE

向断裂组一般规模小、延伸短,且成

群出现,沿断裂有碎裂状石英脉产出。走向EW或NE

向断裂多属平移断层,倾角为55°~65°,断距不大,一

般仅几米至几十米,为成矿后的破矿断裂。

矿区内侵入岩十分发育,它们主要受NW向断裂

构造带的控制,多呈岩墙或岩脉状顺层产出,主要岩

石类型有辉长岩、闪长岩、石英闪长玢岩、花岗斑岩及

石英脉,构成与构造线展布一致的NW—SE向岩浆

岩带。其中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石英闪长玢

岩,是形成脉岩型矿石的主要脉岩,次为石英脉。

2.2 围岩蚀变

表现为热液在运移过程中对两侧围岩所发生的

广泛而强烈的交代、重结晶蚀变作用所形成的一套蚀

变岩组合。以黄铁绢云岩化、硅化、白云母化、黄铁矿

化等蚀变为主,碳酸岩化、绿泥石化、绢云母化次之。

黄铁绢云岩化是矿区中重要的含矿蚀变岩之一,

与金矿化关系密切,亦是区内形成最早的一种岩石类

图3 青龙沟矿区地质略图

Fig.3 GeologicalsketchofQinglonggoumine

Qhpal-第四系冲洪积物 Pt

2

wb-2-万洞沟群b岩组二段 Pt

2

wa

-万洞沟群a岩组 O-Stb-滩间山群b岩组 O-Sta-滩间山群a

岩组 Phserc-灰-灰白色绢云千枚岩 mbdosi-褐黄色硅化白

云石大理岩 mb-青灰色薄层-厚层状大理岩 mv-变火山碎

mss

-变砂岩 Db

3

-闪长玢岩 D-灰绿色闪长岩脉 Mb

3

-辉

长岩 M-灰绿色辉长岩岩 1-金矿体及编号 2-勘探线位置

及编号 3-钻孔位置及编号

图4 青龙沟复向斜构造示意图

Fig.4 SketchofQinglonggou

compoundsync

-

linestructure

Pt2wb-万洞沟群

b

Pt2wa-万洞沟群

a

岩组

O-Sta-滩间山群a岩组 M

3

,M

2

-金矿体编号

型,它主要发育在断裂两侧靠蚀变带中心的白云石大

理岩、石英闪长玢岩脉及云煌岩脉中,而远离断裂的

岩石中其蚀变作用减弱。该蚀变岩较特征的新生矿物

124

组合由鳞片状绢云母和细粒石英、黄铁矿组成,局部

偶见少量黄玉和电气石。其中,绢云母含量居多,呈浅

米黄色或无色细鳞片状极不均匀的分布。

明显见有两期硅化。早期硅化以石英呈次滚圆角

砾状,波状消光明显,具碎裂、定向拉长排列和重结晶

的现象为特征。晚期硅化产于层间构造破碎蚀变带中

心部位的白云石大理岩、石英闪长玢岩中,以团块状、

透镜状及网脉状明显叠加或交代黄铁绢英岩化岩石,

通常残留有含量不等的鳞片状绢云母集合体。

黄铁矿化有两期。早期为浸染状粗晶黄铁矿(粒

径为0.5~1mm);晚期为粉尘状三八面体黄铁矿。

2.3 地球化学特征

2.3.1 水系沉积物异常

1∶2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是以

w

(

Au

)为2×10-9

的下限值圈定的,面积约4.22km2,分为2×10-9、8×

10-9、16×10-9三个w(Au)的浓度分带,浓集中心明

显,浓集中心

w

(

Au

)最大值为87.0×10-9(图5)。

图5 青龙沟金矿区域地球化学图

Fig.5 Regionalgeochemicalmapof

theQinglonggougolddeposit

1-1∶20万水系地球化学Au异常(×10-9)

2-1∶5万水系地球化学Au异常

1∶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是以

w

(

Au

)为4×10-9

的下限值圈定的,面积约4.3km2,分为4×10-9、6×

10-9、8×10-9、10×10-9四个w(Au)的浓度分带,有

明显的三个浓集中心,

w

(

Au

)的最大值为17.7×

10-9,三个浓集中心分别对应西矿区石英脉型金矿体

和东矿区

M1与

M2矿体(图5)。

2.3.2 钻孔原生晕异常

根据青龙沟矿区4个钻孔中的原生晕化探样品

分析结果,经互相对比和研究发现,各元素异常有如

下变化规律:前缘指示元素As、Sb异常值强度大,分

布范围宽,曲线起伏大,分别于矿体、脉岩及构造破碎

蚀变带之上形成明显的高峰区,其值随w(Au)的变

化而变化,并与w(Au)成正相关关系;近矿指示元素

Cu

Zn

异常值强度较高,曲线起伏较平缓,异常分布

范围较窄;尾晕元素Pb、Ag、Bi的异常值强度较低,

曲线变化平缓,分布范围较窄,于脉岩或矿体下盘形

成微弱的异常。原生晕异常元素在矿体轴向上由上至

下表现出

As

Sb

Cu

Zn

Au

Pb

Ag

Bi

的分

带序列组合。

综上所述,地球化学测量是发现金矿(化)体的有

效方法。

3 矿床地质特征

青龙沟金矿床分东、西两个矿区。东矿区位于青龙

沟下游东侧,圈定3条矿体即M1、M2、M3,矿化类型主

要为蚀变岩型,次为石英闪长玢岩脉型;西矿区位于青

龙沟下游西侧,圈定5条矿体,矿化类型均为石英脉

型。其中

M2、

M1为青龙沟金矿床的主矿体(图3)。

3.1 东矿区金矿化带及矿体特征

矿化带分布于青龙沟复式向斜核部的次级背斜

的两翼,严格受层间滑脱断裂构造的控制。主要产于

硅化白云石大理岩与碳质绢云千枚岩接触的层间构

造破碎蚀变带或旁侧于硅化白云石大理岩中形成的

破碎蚀变带中。矿化带长度大于2km,宽度为50~

150m。总体走向为336°,倾向为NE,倾角为65°~80°,

w

(

Au

)大于150×10-9。碳质绢云千枚岩中有石英

脉型金矿体产出,但不具规模。

M1矿体位于青龙沟次级背斜东南倾伏端轴脊西

侧的层间构造破碎蚀变带中,由M1-1、M1-2、M1-3三

条近于平行的矿脉组成,赋存于硅化白云石大理岩

中,与围岩界线清晰,均由蚀变闪长玢岩型矿石组成。

地表矿只出露

M1-1矿脉,矿体呈中间厚、两端窄的透

镜体状,其走向为335°,倾向为NE,倾角近直立。该矿

脉的地表控制长度为74m,最宽达10.1m,平均宽度

为6.6

m

,金最高品位为19.25×10-6,平均品位为

9.36×10-6。该矿脉于深部产状发生变化,倾向为

SW,倾角为55°~60°,矿体幅穿厚度为2.68m,金品位

为1.72×10-6;在

MI-l矿脉下盘打到两层盲矿脉,

M1-2矿脉见于孔深90.93~96.93m,幅穿厚度为

6.0m,金平均品位为4.17×10-6;M1-3矿脉见于孔深

107.28~108.09m,幅穿厚度为0.81m,金品位为

5.06×10-6。从取出的岩矿心观察,两盲矿脉同赋存

于一条蚀变闪长玢岩脉体内,且两矿脉间即孔深

96.93~107.28m孔段均具金矿化,其w(Au)为0.1

125

×10-6~0.3×10-6。笔者认为,该矿体为蚀变、矿化

不均匀所致,向深部可能连为一个矿体。现M1矿体深

部只施工了一个孔向两端未追索控制,故其具很大的

潜在找矿远景。

M2矿体位于青龙沟次级背斜东翼的层间构造破

碎蚀变带内。由硅化白云石大理岩型和蚀变闪长玢岩

型金矿石组成,以前者为主,后者在大理岩型矿石中

断续相伴产出,地表宽度小于1m。矿体呈似层状或大

透镜体状,走向为336°,倾向为SW,倾角为85°左右。

地表矿体控制长度为260m,平均宽度为11.02m,金

平均品位为8.18×10-6,最高品位为131×10-6。深部

利用钻探沿走向、倾向进行了控制,控制矿体长度为

640

m

,最大延深约200

m

(底板)。矿体向深部的产状

发生变化,倾向变为

NE

,倾角为50°~75°,幅穿厚度

为3.00~17.72m,金品位为1.7×10-6~131×10-6

(见表1)。M2矿体平均真厚度为7.42m,金平均品位

为8.18×10-6。现对M2矿体深部沿走向方向还未控

制完,从探槽中的金矿化成果分析,M2矿体具有良好

找矿前景。

表1 M2矿体各钻孔见矿情况

Table1 OreintersectingboresonM2orebody

钻孔号

终孔孔深

(m)

见矿深度

(m)

幅穿厚度

(m)

平均品位

w

(

Au

)/10-6

ZK

601157.30138.38~141.383.001.87

ZK103210.8067.12~75.278.1513.40

ZK102188.93

125.92~131.58

136.31~140.49

9.549.71

ZK901162.07

60.34~63.38

63.38~71.37

3.04

7.99

1.77

6.77

ZK902237.18148.74~150.081.342.30

ZK1701145.35

98.16

102.94~115.88

1.37

12.94

5.94

6.58

3.2 西矿区金矿化带及矿体特征

矿化带位于青龙沟次级向斜南西翼的层间构造

破碎蚀变带上,分布于青龙沟下游西侧。带内岩石的

岩性混杂,主要有碳质绢云千枚岩、白云石大理岩及

辉长石、闪长岩、斜长花岗斑岩脉等。岩石普遍遭受变

形变质、并且片理化、碎裂碎斑岩化、片糜岩化发育,

普遍发生强褪色。矿化带长度为750m,宽度为50~

80m,走向为330°~340°,倾向为NE,倾角为80°~85°,

共圈定5条石英脉型矿体,一般长度为30~85

m

,最长

达149m,均由石英脉型金矿石组成,与围岩的界线较

清晰。宽度一般为0.5~2.4m,最宽达4.4m,金品位

为1.5×10-6~6.76×10-6。经地表揭露和深部探矿,

各矿体呈小脉状或透镜状,连续性差,延伸小,厚度、

品位变化大,无工业意义。

3.3 矿石质量

3.3.1 矿石类型

矿区内矿石类型与围岩的岩性有关,依次有硅化

白云石大理岩型、蚀变闪长玢岩型、绢云千糜岩型、石

英脉型等,以前两者为主。按氧化程度可分为氧化矿

石(氧化深度0~50m不等)和原生矿石两大类。

3.3.2 矿石组构

矿石结构:主要为自形—半自形微粒至细粒结

构、粒状鳞片变晶结构、变余斑状结构(闪长玢岩型)

及碎裂或糜棱结构。

矿石构造:常见有稀疏—稠密浸染状、块状、团块

状、细脉—网脉状构造、条带状构造及蜂窝状构造(石

英脉型)。

3.3.3 金的赋存状态

矿石的矿物组成较简单,金属矿物总量一般在

5%~15%之间,主要有黄铁矿(占金属矿物的95%以

上)、褐铁矿和黄钾铁矾、磁铁矿、钛铁矿、黄铜矿、方

铅矿、孔雀石、蓝铜矿、白铅矿及自然金等;脉石矿物

以白云石、绢云母、石英为主(占脉石的80%以上),次

有绿泥石、非晶炭质、方解石及少量金云母、磷灰石

等。矿石中金大多以自然金的形式产出,呈细微粒状,

粒度在0.02~0.1mm之间。地表氧化带内金矿物常

呈微片状、粒状、树枝状或不规则状并被析出富集于

褐铁矿细网脉的脉壁内(裂隙金),少量赋存于石英、

白云石晶隙间(晶隙金),深部金矿石中偶见原生金呈

微细颗粒被包裹于粗晶黄铁矿晶体中(包体金)。故黄

铁矿和石英是主要载金矿物。

4 成矿机制探讨

晚加里东造山运动,伴随广泛的中基性岩浆侵入

活动,与其相关的深成含矿高温热流体沿矿区NW向

层间韧性剪切带构造通道上升至背斜两翼的滑脱空

间中,在与围岩发生大面积的热能、组分交换过程中,

产生含

Au

的黄铁绢英岩化蚀变,形成本区第一期金

矿化的初始富集,为后期成矿奠定了基础。

晚华力西-印支陆内造山运动,区域及矿区原有

构造再次复活,并伴有环斑花岗岩和中酸性石英闪长

玢岩等脉岩顺次级背斜翼部的层间断裂构造侵入,岩

浆带来的富含成矿物质的中-低温远程热液再次沿原

有的构造通道上升并运移至早期矿化部位,形成具多

期叠加、交代特征的黄铁绢英岩化、硅化、黄铁矿化蚀

变并与金矿化一起沉淀,构成主成矿期工业金矿体。

126

5 找矿标志

(1)岩性标志:万洞沟群下岩组顶部的薄层状含

碳质硅化白云石大理岩是主矿体的直接容矿岩石。

(2)矿石类型的垂向分带标志:从地表到深部,该

金矿床的矿石类型呈现出石英脉型→蚀变岩型→闪

长玢岩脉的变化特征。从这个地质现象分析,笔者认

为,该矿床的深部找矿潜力巨大。

(3)构造破碎蚀变带标志:金矿体露头之上多具

氧化和构造挤压作用形成的杂色带、褪色带及片理化

带,与围岩有很大区别。

(4)围岩蚀变分带标志:从围岩至矿体,围岩蚀变

呈现出绿泥石化、绿帘石化→碳酸盐化→绢云母化→

白云母化、硅化、黄铁矿化、黄铁绢英岩化的变化。当

后四者在断裂带内同时存在时,金矿化最强。

(5)地球化学标志:当Au、As、Sb三个指示元素

形成套合好、强度高、规模大、梯度陡、浓集中心明显、

浓集分带清晰的地球化学异常并沿构造带分布时,其

浓集中心的断裂构造破碎蚀变带多与金矿化带有关,

是寻找青龙沟式金矿床的有效标志。

6 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

6.1 矿床成因类型

青龙沟金矿床已知金矿体分布于青龙沟次级向

斜或次级背斜翼部的层间滑脱构造破碎蚀变带中。规

模较大的工业矿体多赋存于层间构造破碎蚀变带的

下盘。直接容矿岩石主要为硅化白云石大理岩和石英

闪长玢岩(274.6Ma,K—Ar法)。

构造断裂带为成矿提供了矿液运移的通道和矿

体的就位空间,围岩和部分岩浆岩提供了成矿物质,

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变质为成矿提供了热能,使金进

一步活化、迁移、交代、富集,形成金矿体。

根据测得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成果显示,

青龙沟金矿床成矿期存在340℃~280℃、280℃~

160℃,160℃~120℃三段温度峰值区,属于中—低温

成矿作用范畴,分别代表了三个成矿阶段的成矿温

度,反映了含矿流体多期次、多阶段的成矿演化过程。

主成矿期的成矿时代应属晚华力西-印支期,亦代表

了本矿床的成矿时代,而晚加里东期,金矿化的初始

富集是该矿床形成的前提和基础。因此,笔者认为,该

矿床的成因类型应属中-低温热液构造破碎带蚀变

岩型金矿床。

滩间山、青龙沟金矿床同处于一个复式向斜构造

的西南翼不同地段,虽两矿区矿石类型亦有不同之

处,但其成矿背景、成矿温度、成矿时代、成控矿构造、

矿床成因类型均相同。故笔者认为,滩间山、青龙沟金

矿床应属一个矿床系统,应加强复向斜西南翼其它地

段的找矿力度。另据青龙沟金矿床钻孔原生晕异常的

元素组合、矿化强度、矿石类型、原生晕元素组合、垂

向的分带序列的综合分析与研究,笔者认为,该矿床

剥蚀浅,深部的找矿潜力很大。

6.2 找矿方向

鉴于本矿床向两端未完全追索控制完,根据其地

球化学特征以及沿构造破碎蚀变带向万洞沟和青龙

滩方向仍有断续的矿化线索等,预测青龙沟金矿床规

模可达大型,故应向矿区NW和SE方向加强深部找

矿的力度。

参考文献:

[1] 淦卫东,等.

J

—46—70—

A

J

—46—69—

B

J

—46—57—

D

1:5

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[R].青海省地质矿产局,1993.

[2] 张德全,崔艳合,等.柴大木盆地北缘成矿地质环境及金多金属

矿产预测[

R

].中国矿床地质研究所,2001

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

,

oreindicatorsandorientation

ofQinglonggougolddeposit

,

Dachaidan

,

Qinghai

LINWen

-

shan

,

FANZhao

-

xiong

,

HELing

-

xiong

(

No

.1

GeologicalandMineralResourcesExplorationBrigadeofQinghaiprovince

,

Ping

an

,

Qinghai

810600,

China

)

Abstract:Acomprehensiveanalysisandsummarywasmadeonoredeposit,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,ore

formingmechanismandoreprospectingindicatorsoftheQinglonggougolddepositaccordingtothefield

racteristicsofgoldmineralizationzonesinbotheastand

westorefieldsandtheorebodiesweredescribedindetail,fromwhichtheprospectingindicatorsand

eresearchitisbelievedthatthegenetictypeofthedepositbelong

tomesothermaltoepithermalgolddepositofstructure

-

fracturezonetype

,

thefurtherprospectingwork

shouldbefocusedondeeppartofNWandSEareasinthemine

.

KeyWords

:

Golddeposit

,

prospectingorientation

,

oredeposit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

,

prospectingindicator

127

更多推荐

nw336